《湖北日報》2013.7.26.?湖北日報報道組
?????? (報道組成員:記者?胡漢昌?周芳?甘勇?張茜)
湖北日報訊?有人說,制藥企業不創新慢慢死,一創新就快速死。
尷尬不容回避:湖北七成制藥企業賣原料藥,不少原料藥產量冠絕全球,利潤卻少得可憐;醫藥創新,高風險、高投入又讓人望而卻步。
人福醫藥集團不服輸。
為創新,寧坐八年冷板凳,咬定“華山一條路”,終成湖北制藥行業老大。
一年申報3個國家一類新藥,囊括生物醫藥、化藥和中藥全門類,這在全國同行中,實屬罕見;在實體經濟下行的壓力下,人福以銷售額和產品利潤率每年30%左右的增速引人關注。
憑什么打動頂級醫科院,憑什么吸引頂尖專家
3月,人福傳出喜訊:國家一類新藥基因藥物重組質粒-肝細胞生長因子注射液、重組腺病毒-肝細胞生長因子項目,獲準進行Ⅱ期臨床試驗,有望3至5年內上市。“一款新藥成功研發上市,難于制造一架飛機。”強生首席科學官、全球制藥集團主席PaulStoffels感嘆。
兩款新藥的背后,活躍著一個身影——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,國內最頂級的新藥研發機構。
時間追溯到三年前,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透露出合作研發的意向。
一時間,國內同行聞風而動。
因為有過跟企業不愉快的合作經歷,“愛惜羽毛”的軍醫科院在選擇新合作對象時,慎之又慎。
為談合作,省內多家研發機構和高校多次赴京,軍醫科院不為所動。
人福出面后,轉機意外出現。2011年7月,軍科光谷創新藥物研發中心成立,定位為創新藥物研發及產業化平臺;軍醫科院前院長吳祖澤院士欣然出任人福醫藥集團首席科學家。
眾多對象中,軍醫科院為何牽手人福?
同年底,人福董事長王學海和總裁李杰出現在紐約街頭一間咖啡館,同座的,是制藥巨頭輝瑞的全球研發La Jolla中心許勇博士。“只聊了半小時,但足夠我作出這個人生的重要決定。”許勇接受記者采訪時,正坐在位于武漢光谷的辦公室里,身份已是人福研究院常務副院長。不僅自己來了,他還介紹了十幾位海歸精英,加盟人福。
輝瑞是全球藥企的NO.1,是什么讓許勇放棄了17萬美金的年薪?
軍醫科院專家和許勇都坦言,在眾多供選擇的合作對象中,人福并非最優秀的,他們看中的是人福的創新精神和可期的未來。“有的藥企拿項目圈錢,忽悠人,人福一門心思創新實干。”軍醫科院介紹,該院以技術入股方式,與人福醫藥集團聯合成立光谷人福生物醫藥有限公司,共同推動11個在研項目合作,目前已有8個一類新藥進入臨床或申報階段,前景喜人。“人福惜才愛才,做研發要錢給錢,要人給人。”許勇說,只要選準項目,人福在投入上從不打折扣。
醫藥研發周期長,人福為獎勵核心研發人員,采用重要節點獎勵方式,獎勵金額從幾萬到100萬元不等,新藥上市后,則每年拿該藥銷售收入的10%獎勵研發人員。
鼓勵研發,模式靈活,科研人員的積極性、創造性被極大激發。
八年冷板凳,換回彎道超越。
一個現象耐人尋味: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,營業收入前100強沒有一家制藥企業;但同一榜單上,全球最賺錢50強企業中,制藥企業占據4席。
制藥行業的高額利潤,著實讓其他行業艷羨。但王學海深知,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賺錢,唯有創新,才有利潤。
新藥研發從實驗室到臨床再到投產,平均周期12年左右,其間需要企業持續投入,研發費用少則千萬元,多則數以億元計。
2001年,人福銷售額首次破億元,省內絕大部分制藥企業滿足于賣原料藥時,人福已有制劑產品,還需要創新?
是保眼下生存,還是謀長遠發展?
一旦研發新藥失敗,風險誰擔?
面對擔心和質疑,面對股東的壓力,人福高層堅持把企業內其他行當賺的錢都投入到新藥研發中。“最艱難的階段是2001年到2008年。”王學海回憶說,連續八年,人福投入十幾億元持續創新,沒出任何成果。
苦盡甘來。2009年,人福迎來漫長研發的收獲期:在麻醉制劑、生育調節制劑等核心產品上取得突破性進展,當年公司銷售額突破13億元,首次入圍中國醫藥企業百強。
至此,創新路上的人福,更加堅定。
利用資金和產業化優勢,人福主動將自己打造成產業孵化器,先后與美國匹茲堡大學、中國軍醫科院等國內外20多個著名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。
創新的強大驅動力,令人驚訝。以年均2個新藥面市的速度,人福在全國制藥行業中彎道超越。
本月24日,“2012年中國醫藥工業百強”評選結果揭曉,人福位列第36名,比2011年前進了10位。銷售收入由2009年的13億元增至去年的53億元,預計今年突破70億元。
對外控股美國藥企,對內整合擴張
一個變更耐人尋味:3月,“武漢人福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”正式更名為“人福醫藥集團股份公司”。
去掉代表地域的“武漢”二字,昭示人福的國際化決心。
4月,人福非洲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工廠建設項目奠基儀式在非洲馬里舉行。建成后,這將是西非第一家現代化藥廠,也是中國在非洲的第一家制藥企業。
這是人福國際化戰略最新動作。
5年前,人福已將視野投向美國。
在制藥領域,占領美國市場等于拿到全球通行證。改革開放30多年,漫步在美國大街上,幾乎所有產品都能找到“made in china”,唯獨藥品罕見。
從制高點突圍,人福進軍美國市場。看中美國英士柏公司成熟的銷售渠道以及擁有FDA認證資質,2008年底,人福與其共同出資成立美國普克公司。3年后,人福向美國普克增資1508.7萬美元,從而控股77%。
為盡快打開歐美市場,人福建立了“兩頭在外”的外拓模式。即,研發和市場在國外,國內只負責生產。
負責研發和市場的美國普克公司,已獲得了近20個FDA藥證,還有20多個正在審批階段,市場覆蓋美國40多個州。
負責生產的普克武漢生產基地,嚴格按照美國FDA標準與國際接軌。該項目一期工程設計產能15億粒軟膠囊,已通過美國權威質量體系驗證機構UL-STR的認證,成為中國第一家cGMP軟膠囊生產廠家,目前已有5000萬粒非處方藥軟膠囊進入美國市場。
“持續的研發投入,再加上國際化過程中交的‘學費’,目前公司尚未盈利。”見到人福普克藥業(武漢)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彭俊時,他留的長胡須格外顯眼。
蓄須明志。他立誓,人福普克一天不實現海外處方制劑藥的突破,他就一天不剃胡須。
“你的胡子,不會蓄到落地那么長吧?”王學海的玩笑中寄予厚望。
對外,走出去;對內,加快重組并購。
上世紀90年代末,眼看哈藥、上藥、云南白藥通過整合并購不斷做大規模,人福找到相關領導,提出將人福和省內幾家知名藥企進行整合。不料遭到拒絕:“你自己塊頭這么小,怎么整合別人?”
機遇錯過了,戰略從未放棄。通過對宜昌藥業、武漢中原瑞德、北京巴瑞等一系列企業的重組并購,人福已整合10多家醫藥生產企業和多家醫藥商業企業,僅今年就涉及5個并購項目。
在整合并購中,人福實力不斷積累、壯大。
眼下,人福旗下的麻醉藥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、計劃生育藥全國第二、維吾爾族藥全國第一。“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加,制藥產業還有很大成長空間。”王學海說。在集團的規劃里,2015年人福銷售規模將超過100億元,力爭進入全國藥企十強。
???期待創新之光
????誰將引領未來?
????誰能力攀科技高峰?
????高投入、高風險,雙高制約;人才瓶頸、融資瓶頸,難關難過。
????創新的不確定性,讓企業普遍存在“創新恐懼癥”,對開發新技術望而生畏。
????幾多艱辛,幾多坎坷,人福矢志不渝。
????少不了那一份堅持。八年冷板凳,守得云開見月明。
????少不了那一份智慧。善借“外力”、“外腦”,搭建創新人才平臺;市場風云變幻,捕捉細分需求,明晰研發方向。
????少不了那一份膽略。進軍國際市場制高點,合資合作,有勇有謀。
????破解創新動力不足,需要企業的開創精神,需要社會崇企敬商、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,需要政府完善促進自主創新的系列政策。
????創新驅動,“湖北制造”將邁向“湖北創造”。